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齐白石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刀下留真—— 印人白石老翁

2010-07-13 14:57:49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作者:王文甫
A-A+

  近来,为编几本白石老人的印集,几次想找到一张完美的老人治印照片,但一直未能如愿。找来找去还是感到此幅照片比较能反映老人治印中的那份专注和刀下留真的瞬间,一种深思后行刀的刹那。

  其中,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故弄玄虚,展示的是一位平静的老人,在刻一方平凡的印章……

  作为印人,白石的印艺是划时代的,他是列于印学史之巅而一览众山小的大家,又是在篆刻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位印人。许多自以为饱读经书的“印学专家”至今无法真正读懂老人的印,因为老人以他特有的深度,用诗书画的元素全方位诠释中国古老文化中最具文化内涵之一的印章,他的印给人一种前无古人的新意,于是乎,爱者禁然会赏之大呼:印,原来是可以这样刻的。

  老人有句名言:“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其实这种表述本身就是一种概念,这是一种率真,一种境界,一种游戏。世间事少了功利,多了真情,玩世不恭且平淡地来看待世上的风云变幻就会产生一种如老人般的率真。懂老人的艺术,与之产生共鸣者,应该有老人的那种性情,对老人的迷恋应该不但是欣赏他的艺术,更是从他艺术中展示的那份天趣和率真而引发出会心一笑吧?此所谓共鸣也。

  齐派篆法印从书出

  齐白石曾说:“吾人欲致力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上所有者,故能一挥而就,然帖本所无者,亦需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矣。至每刻钟鼎文字,若原文只有两字,则此一印章,即无法篆刻,故所刻为钟鼎文字中所无者,须以己意刻出,又需有古人笔意,使见者一望而胎息于钟鼎文中而出,此种创造古字,乃有价值。”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老人认为篆法(笔法)是刻印的根本,根本不明,章法、刀法就不能精确,即使刻得能够稍合规矩,品格仍算不得很高。这里说的是“刻”从“篆”来的基本观点,“刻”变首先要“篆”变。篆刻之道篆为先,明清以来的各流派制印大师们,凡自立门户者无不如此。齐白石首先把自己“篆”变立足于赵之谦曾下过很深功夫的《祀三公山碑》,这是他篆刻艺术上的一大转变。他在以《祀三公山碑》为基本构架的笔法上,对《天发神谶碑》进行过仔细深入的研究,他将《天发神谶碑》的肩比悬针,方折横行以及剑拔弩张之势,巧妙地柔和《祀三公山碑》之中。终于形成自己笔意钢劲、疏密自然、因势变化、巧中见拙的笔法特点。齐白石在入印文字的运用方面,常将文字的某些圆转笔划拉成直线,让字在结构上呈现较方正简练且阳刚的气势。他在批其学生印谱中曾明言“喜方硬”,这种偏好在他篆法上也多有体现。所以,他对汉代金文形体近于隶书的,多所取法。有些字,甚至来个自我作古,看起来似比标准的篆书要相配得美观而易识。他的篆法以美为先,介入绘画构成的法则,让印摆脱了完全文字的束缚,展示了与文字结构并存的印章章法,我们在读他千变万化的印中,读到了减笔字、异体字、反字等。但在他的印中是那么的和谐,通过读印,我们读到的是老人的天趣。这不能不是他的大胆过人之处。例如:“寄萍吟屋”和“少年吟屋”等印中的“屋”字,老人省去了“土”部,在四字众多的平线中,取其斜线之巧,在印中形成多处三角构成,与“吟”字的斜线呼应,使整印平中出奇,变化多端。“前有古人”中“有”字的简写,具有简洁之构成美,“前”字的张,与“有”字的收,可谓张弛有度。齐白石很多印中的字运用了隶书的写法,例如:“平生辛苦”中的“平”和“辛”两字,“平生三好”的“平”等。

  虽然齐白石为了求印面的简化,常常改造一些字的篆法,但是对于反字,他则在因应章法需要时才使用。如:“人长寿”一印的“长”字。反字的运用十分少见,但是印“长”、“寿”二字使整印有了很好的协调、节奏之感。又“平生三好”中“好”也作反体。“子”部方正和整印协调,平稳的感觉围绕着四周。但“好”中的“女”字在印中掀起了动的波澜,以斜笔长线破了平静的布白,是为“印眼”所在,也是老人以字型改变来迁就章法之范例。

  除了在篆法上做减法,为了章法的需要,他也是做加法的老手,在“白石老年赏鉴”和“吾有佳石三千”的“石”字,则是增加了两笔。“池中雨”和“杏花春雨”的“雨”字密点如雨,真创意也。总之,他的篆法是集篆文后加以夸张的“矫枉过正”——前人作印多“弯笔”,齐从“直笔”,前人“秀”、“雅”,齐变得“雄”、“动”,前人悠淡纤细,齐急猛求力,齐印中表现出的自然、真切是不同凡响的主要因素。其天才颖悟更为人不及,借入绘画构图理念对印的影响,呈现出自由张扬且海阔天空的自然印风。

  老人的印个人风格非常鲜明,这是成功艺术家的“魂”。其印“印从书出”好像将齐派篆法“移植”到了石上,书印高度统一,造就了风格鲜明的齐派,令人惊叹、慑人心魄。

  老人的印是自然天趣的

  这点主要表现在他痛快凌厉的刀法上,其用刀之天趣极富潇洒,行刀之中可以体会到其印风非凡的个性,没有了所谓雕虫小技的纤细,多了一份“吾欲上下而求索”的大气,其印行刀之果断是前无古人的。其作品都用单刀入石,不加修饰。傅抱石说:“我们知道,刀法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绘画的笔法,是服从于书法的,服从于章法的,更重要的是服从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它不是孤立的。老人在刀法上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腕力之盛,气象之雄,真如明代李日华在评一篇元人的文章中所说的‘雄快震动,有渴骥怒猊之势’。字如此,画如此,刻印更如此。我们从老人的每一方印,每一个字,每一刀,细细玩赏,细细研究这一刀和那一刀的关系,这个字和那个字的关系以及字与字相构成的整体关系,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一面了解老人不‘摹’不‘作’特别是不‘削’的创作精神,一面也仿佛看到老人铁锥在手那种‘一剑抉云开’的豪迈气概。”如:“浴兰汤兮沛芳花”、“鲁班门下”、“心耿耿” 等印无不是刀法经典之范例。而所示原印图,更能体会到老人独特、犀利的运刀。

  老人的印是起伏跌宕的

  已故美籍收藏家王季迁曾讲:“学画有两种学法:一种是顿悟,一种是渐悟。齐白石是顿悟的,他的底子好,是天生的好嗓子,不用训练,不是三考出身,嗓子一亮就有满堂的彩声,这种画家不多见,外国也没有几个,毕加索是顿悟的。章法到了齐白石手里就活了,齐白石在国外被认为是中国画家中最有灵魂的。”画如此,印理是一样的道理。如“九九翁”、“古潭州人”、“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和图示之“何要浮名”、“渔人之乐”等既是在章法上以平斜之笔,将一印分割成不同的块面,或大、或小、或正、或斜。奇正相生,奇妙无比。均是起伏跌宕、险中求胜的佳作。

  老人的印是丰富多彩的

  齐印在展示出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同时,又呈现出多样变化。他的印中既有大刀阔斧惊涛骇浪似的煌煌巨制,又有纤细秀美小家碧玉似的精工细作。如朱文边款的宏伟篇章中那份隽秀,石上刻画中的细部刻画等,无不溶化于老人多样的才华中,看似大写意的印风中藏着让人们慢慢体会的深度。一如他画中纤细的工虫和大笔行走的红花墨叶,互相融合,互相对比,但终化为一统。而在篆法上的同字异体也是老人极为独特的、展示多样变化的神来之笔,又是老人印中求变化的浓重一笔。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齐白石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